粟裕提醒:别轻易招惹胡琏,许世友哼了一声,下令全军猛扑过去
这次情况特殊,咱们要面对的可是胡琏带领的第11师,这家伙外号"狐将",你们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。时机不成熟的话,千万别轻举妄动,不然容易吃大亏。
在攻打白马关前夕,粟裕将军的一番话让许世友感到十分不解。
粟裕将军在军界以勇猛善战著称,堪称一代名将。连他都说这样的话,可见胡琏有多么难对付。
想要成功夺取江山,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?
不少人可能会提到"精锐部队"或"优秀将领",但恰恰是这些因素,往往成为打江山时最大的隐患。
历史长河中,每逢动荡年代,总会涌现出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。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、曹操,秦朝的蒙恬,还有明朝的陈友谅,都是这样的人物。这些人往往在乱世中崭露头角,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。他们的故事,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。
这些名将后来都被后人尊称为战神、杀神或兵圣之类的称号,但要想获得这样的荣誉,可不是像街头混混打架那样简单,双方一招呼就冲上去乱砍一气。
在激烈的战场上,能保持头脑清醒、心态平稳,再加上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,才能稳操胜券,成为最终的赢家。
共产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,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,也因为有众多出色的将领和勇敢无畏的战士,他们不怕吃苦、不怕流血牺牲,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。
不过,在国民党军队中,也有几位智勇双全的将领,其中胡琏的表现尤为突出,连粟裕都感到棘手。
1947年4月,华东野战军才在莱芜打了胜仗,大伙儿正高兴着呢,没想到粟裕那边突然接到一个让人糟心的消息。
这次失利让蒋介石大为光火,他打算重新部署更精锐的兵力,再次向山东发起进攻。
那时候,打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,军人的本分就是上阵杀敌。可为什么蒋介石的反攻,会让粟裕将军感到头疼呢?
粟裕早就料到蒋介石会反扑,真正让他烦恼的,不是老蒋不肯放弃,而是对方派出的主力部队都有哪些。
在这份名单中,"胡琏"这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。一看到这两个字,粟裕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们初次见面的情景。
胡琏指挥的第11师,在国民党军队里算得上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。
胡琏的军队拥有超过三万士兵配备了美式武器,此外还拥有数百辆汽车、坦克以及几百门火炮。他还有一项特殊权力,可以直接调动空军,并命令他们执行轰炸任务。
照常理推断,面对这种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,粟裕大可不必太过担心,毕竟当时国共两军的装备水平差距明显,国民党在武器配备上本就占据优势。
粟裕面对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时毫不畏惧,可唯独这个胡琏,让他感到十分棘手。
胡琏这个人,在国民党军官里算得上是个打仗的奇才。他带兵打仗特别有一套,既能随机应变,又对战场形势了如指掌。跟他交手,稍有不慎就会吃大亏,甚至可能全军覆没。
1946年,粟裕初次与胡琏交锋,立即察觉到这个对手绝非等闲之辈,必定是个棘手的人物。
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什么样的敌人最让人头疼?
玩命的不吓人,战场上真正让人头疼的是那些有脑子的。
宿北战役期间,国民党军队兵分多路进犯江苏,粟裕部队陷入被动,难以反击。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,粟裕选择保存实力,率领部队向北转移。他故意摆出撤退的架势,以此迷惑敌人,引诱对方深入追击。
趁着地形优势发动攻击,就算不能全歼敌人,也能和大部队会师,从两侧包抄把对手干掉。
当时在粟裕后面紧追不舍的是国民党第69师的戴之奇和第11师的胡琏。看到对方撤退,戴之奇仗着自己部队装备好,就急急忙忙带兵往北追了过去。
在行动开始前,胡琏就提醒过戴之奇,让他小心别中了对方的圈套。但戴之奇根本没把胡琏的话当回事,毕竟在国民党内部,他可是蒋介石身边最信任的人之一。
凭借这份战功,他自然想要争功,况且这人一向目中无人,完全没把胡琏的劝告当回事。结果不出所料,精锐的第69师在粟裕将军的猛攻下土崩瓦解,最终被彻底消灭。
面对这种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,粟裕压根没当回事,但胡琏的这番举动,着实让他大吃一惊。
战斗刚一开始,粟裕就摸清了敌人的情况。在成功歼灭69师之后,他的信心更加充足,决定让部队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扩大战果。
接着,胡琏的第11师也被完全控制。叶飞受命带领部队从外围包抄,内外夹攻,最终彻底消灭了胡琏的部队。
然而,出乎他意料的是,胡琏表现得异常小心,他把自己的兵力分散开来,同时派人侦察和包围粟裕的部队。此外,在解救戴之奇的过程中,胡琏部队的举动也让粟裕感到困惑不解。
胡琏的军队发起进攻时气势汹汹,但真正打起来却寸步难行,仿佛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。
粟裕那边没安排多少兵力,胡琏带领的装备精良的美械部队要突破这里应该轻而易举,这让粟裕感到十分困惑:“难道第11师团的战斗力还不如69师?叶飞只带了一个小纵队,居然就牵制住了他们整个师团?”
粟裕刚把69师彻底消灭,之前表现平平的11师突然变得特别聪明,仿佛请来了诸葛亮当军师。叶飞和粟裕的部队每一步行动,11师都好像提前就知道了。
叶飞带领的队伍在和大部队会师的路上,差点被胡琏包了饺子,全军覆没。经过这件事,粟裕才搞清楚了胡琏的真正意图。
胡琏一开始假装进攻,其实只是摆个姿态给戴之奇看,纯粹是吓唬人。他这招还顺带骗过了粟裕的部队,让他们误以为胡琏和戴之奇一样是个莽夫。等到对方放松警惕,他突然发动突袭,打得敌人措手不及。这计谋真是高明。
胡琏最终选择撤退,难道真的是天意使然?
胡琏本来有足够的兵力和条件可以消灭叶飞的部队,但意外发生了。叶飞部队的一个先头团在炮击时打歪了,炮弹恰好击中了胡琏的指挥部。这个意外让胡琏误判了形势,导致他下令第11师全线后撤。
胡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,他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领兵才能呢?
胡琏和林彪都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的,他们当年是同窗,后来林彪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开国十大元帅之一。
林彪、陈赓、胡琏、宋希濂、徐向前这些将领都入选了黄埔军校十大名将。毛主席对他们的评价是"狡猾像狐狸,勇猛似老虎",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胡琏的军事才能确实非同一般。
1907年,胡琏出生在陕西华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。那时社会动荡不安,清朝统治日益腐朽。胡琏的父亲深知,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靠种地根本改变不了家庭的命运。
家里东拼西凑,终于在胡琏12岁那年,把他送进了县里的高等小学。1925年,他从小学毕业,那会儿国家正乱糟糟的。有志气的男儿,总想着保家卫国,参军自然成了他们的选择。
他并不甘心只做个普通士兵,因此决定报考黄埔军校。凭借出色的成绩和灵活的头脑,胡琏成功被录取。这个选择,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胡琏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,被分配到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第七连学习,同时在这段时间里,他正式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。
此后,他率部投身北伐,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的一名排长起步,逐步晋升,最终当上了第十一师的师长。
淞沪会战打响后,胡琏带着11师66团奔赴上海前线,他的部队负责防守罗店地区。
日军把这儿当作关键突破口,为了撕开防线,他们先是派出战机狂轰滥炸,接着又调来坦克开道,率领步兵向罗店发起猛攻。
出乎所有人意料,胡琏凭借一己之力,硬生生顶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。
胡琏一声令下,迅速召集了一批不怕死的勇士。这些战士豁出性命,也要多杀几个敌人。与此同时,后方的机枪队火力全开,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日军。尽管66团的装备远不如对手,却奇迹般地顶住了日军的猛攻。
在战争结束后进行总结时,我们党才意识到这个情况。那么除了这次,在之前的国内战争中,我们难道就没有和胡琏交过手吗?
莱芜战役结束后,蒋介石简直气得七窍生烟。他实在想不明白,自己那些装备精良的美式部队,怎么就会败在武器简陋的解放军手里。
从武器装备来看,国军的水平完全够用,真正拖后腿的反而是指挥官的素质。
就这样,老蒋火速赶到济南,把那些高级军官挨个训斥了一通。
紧接着,国民党调动了24个完整编制的师级部队,向山东共产党控制区域发起全线进攻,目标明确,务必消灭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。
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,国民党军队计划以正面推进的战术,对山东的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。
假如两边都这样正面硬拼,华野肯定占不到便宜。粟裕琢磨了一下,决定派1纵、3纵和10纵出击,采用包围战术攻打泰安。只要把这个关键点围住,敌人的其他部队肯定会赶来支援。这样一来,华野就能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,战场形势就会对我们更有利。
泰安被围后,国军又重蹈覆辙。离泰安最近的整编第75师和85师,竟然连救援的胆子都没有。
说到底,国民党内部这些人各怀鬼胎,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队伍去跟华野的主力硬碰硬。
这个圈套或许能骗过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,可对胡琏来说却毫无作用。
他清楚,在国军所有部队里,75师和85师是最不中用的两个团。
华野部队包围泰安,主要目标是消灭那里的两个师团。一旦成功,这两个师团的武器装备就会落到华野手里。这样一来,装备升级后的华野将更加难以对付。
胡琏二话不说,带着第11师团就出发了。他们摸黑赶路,直奔蒙阴,打算用猛攻的方式一举拿下泰安。
听说胡琏要来,陈毅和粟裕都吃了一惊。他们本来打算对付两个实力较弱的师团,没想到这个老谋深算的家伙居然也来了。
就目前情况来看,一旦胡琏部队抵达,华野不仅难以消灭这两个师团,反而可能被胡琏部队彻底击溃。因此,必须采取行动阻止第11师的进攻。
粟裕指派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的许世友,负责阻击胡琏部队的进攻。
但在发布指令时,特意提醒了这么一句:
这回可不像以前,对面是胡琏的第11师,他可是有名的“狐将”。你们千万别大意,没到合适的时候,千万别去主动惹他。只要把他挡住就行,给我们多争取点时间。
许世友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,他带领的华野部队一直战斗力强劲,但长时间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大显身手。如今终于迎来战斗机会,却不得不处处谨慎行事,这让他感到有些无奈。
许世友可不是那种只会蛮干的人,他心里明镜似的,对粟裕的底细摸得很透。能让一个向来胆大包天的人变得如此小心翼翼,足以说明这个粟裕绝非等闲之辈。
那时许世友的部队离白马关还有120多里,而胡琏的部队却只有20多里路。为了不落后,许世友带着队伍马不停蹄地连夜向白马关赶去。
许世友的队伍还没到,胡琏就已经先到了。可没想到,胡琏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个大错。站在白马关前,他轻敌了,觉得拿下这个地方是小菜一碟。
于是命令部队休整备战,但这一晚的耽搁让许世友抢占了先机。当第九纵队成功拿下白马关时,胡琏才收到消息,他惊讶于华野部队的行动速度,立即亲自赶往战场,指挥全军发起猛烈进攻。
没了地形掩护,11师很快就顶不住了。这场仗打了四天,11师不仅寸步难行,还伤亡惨重,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了。
多亏了许世友的果断决策和部队的快速行动,他们连夜赶路抢占了先机。要是让胡琏先一步控制白马关,整个战局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了。
国民党失利后,胡琏随军撤退到台湾,后来多次指挥金门驻军与解放军展开炮战,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,胡琏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。
后来他在台湾又当上了陆军副司令,还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。
尽管胡琏属于敌方阵营,却赢得了我们这边不少人的称赞。要知道,在那个年代,真正称得上出色的将领确实不多,他只是恰好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罢了。
在国家和抗击外敌的事业中,他确实做出了一些贡献。
1977年6月22日,胡琏在台北因心脏病离世。回顾这段历史,我们不难发现,即便一个人再聪明,再占优势,也不能太过自以为是。
俗话说“骄傲自满注定失败”,假如当时胡琏果断行动,战局恐怕早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。
究竟是巧合还是注定,我们无从知晓。

